“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簡介
一、專業群與產業的對應性
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以機電一體化技術為核心,計算機網絡技術和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為骨干,對接烏海市及周邊地區重化工基地、煤炭生產及深加工基地、特色冶金及裝備制造基地和汽車制造與服務等行業,對接烏海市數字城市建設戰略目標,圍繞烏海及周邊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烏海市經濟結構調整需要,立足工業數字化要求,面向機電裝備設計、制造、安裝、控制、運維、管理崗位群,培養服務智能裝備、工業控制、智慧礦山、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工業物聯網、自動線、工業軟件、大數據運用、信息與安全等專業技術領域需要的專門人才。
二、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
專業群面向崗位群,培養具有規劃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維護、銷售管理等能力,掌握機械制造技術、計算機技術、現代控制技術、傳感檢測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光機電技術等于一體的專業知識,能夠從事機械設計制造、電氣控制與維護、自動化技術服務、汽車制造與維修、網絡建設與管理、信息處理等崗位群的相關崗位工作,具有機電裝備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運行、維護、管理能力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群內專業的邏輯性
專業群設計思路積極響應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產業轉型升級,通過信息化對傳統裝備制造業進行改造。基本做法是在傳統產業基礎上,開啟“互聯網+”技術改造。專業群以機電一體化技術為核心,計算機網絡技術和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為骨干,專業群跨裝備制造和電子與信息兩個專業大類,集傳統的機械制造技術、計算機技術、現代控制技術、傳感檢測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光機電技術等于一體,融合兩大領域技術,培養掌握具有互聯網思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掌握智能機電裝備設計、制造、安裝、運維、管理、維護能力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專業群中各專業技術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根據烏海市及周邊地區產業類型和人才需求,專業群各專業在“智能智慧”“自動控制”“信息化與自動化”“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方面存在技術交叉,機電專業側重于裝備、產品、管理的智能化,工業物聯網與計算機網絡聯系緊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互聯網已經融入到裝備制造行業各個領域,軟件、物聯網、通信已經滲透到工業生產和管理的全過程,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智能網聯技術等都是智能、控制、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運用。從就業角度講,專業群畢業生主要服務于烏海及周邊地區的工業企業,機電專業主要從事裝備設計、制造、安裝、運行、維保、售后服務、設備管理,主要技術是機械設計制造、電氣控制、自動化技術,計算機專業以裝備制造企業信息化服務與管理、自動控制技術為主,面向工業物聯網、智能技術、軟件技術、信息安全等領域提供服務。
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
四、專業群發展歷程
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2021年創建,其前身是機電工程系專業群。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是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核心專業,其前身是內蒙古礦業職工大學礦山機電專業,專業設置初期是面向烏海市及周邊地區煤炭生產企業培養機電技術專業人才,伴隨烏海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2005年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辦學由礦山機電方向轉向氯堿化工、煤化工、煤炭深加工企業機電專門人才需求方向,主要服務烏海市及周邊地區四大支柱產業人才需求,即化工、煤炭、電力和特色冶金。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在校生370人,辦學層次涉及中職、高職和應用技術本科,生源類型從初中畢業生(3+2)、高中畢業生(單招、統招)、中職畢業生(統招)、企業職工多個層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強,培養模式為學生量身定做。專業團隊專任教師18人,長期外聘企業兼職教師11人,每年動態遴選企業頂崗實習指導教師超過30人。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建設和改革力度較大,專業建設經驗在專業群中共享,專業建設成果已在學院推廣運用。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成立于2005年,是專業群骨干專業,專業在校生在188人;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成立于2006年,是專業群特色專業,專業在校生穩定在100人左右。這兩個專業辦學層次涉及中職、高職兩個層次,生源類型涉及初中畢業生(3+2)、高中畢業生(單招、統招)、中職畢業生(統招)、企業職工多個層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團隊專任教師11人,長期外聘企業兼職教師9人,每年動態遴選企業頂崗實習指導教師超過14人。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團隊專任教師5人,長期外聘企業兼職教師4人,每年動態遴選企業頂崗實習指導教師超過5人。
五、專業群建設成果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2012年完成國家財政支持實訓基地建設項目,2012年專業建設成為自治區品牌專業,2013年建成自治區重點專業,2018年完成自治區示范校建設專業群骨干專業建設,2019年建設成為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國家級骨干專業。建校至今培養機電專業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近三千人。礦山機電與智能裝備專業是自治區品牌專業,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和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是院骨干特色專業。《液壓傳動與氣動技術》和《PLC與工業自動化系統》是自治區精品課程,有自治區示范校重點課程12門,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全部立項建成院重點課程。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按照市場人才需求確定人才培養規格標準,根據企業崗位需求確定教學內容,按照知識、技能、素質需要整合教學內容建構課程體系。多年來一直探索和實踐“課崗證融通、教學做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人才培養機制,并在專業群其他專業中推廣使用,帶動了專業群中各專業共同發展。專業課程體系按照崗位職業素質要求,結合證書標準制定,課程教學項目遴選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基于工作過程導向創設課堂教學項目,參照企業工作任務的驗收標準設計考核評價體系,教學實施在類似企業工廠環境的教學場所中進行,盡可能貼近企業生產實際。
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初見成效,學院先后多途徑籌措資金,投入近千萬元,完成機電專業基礎實訓、核心技能實訓、綜合技能實訓基地建設,形成了從專業基本、專項技能、核心技能逐級遞進的技能提升教育培訓體系,形成了機電基本技能多群共享、專項技能群內共享、專業核心技能專業獨享的技能訓練體系。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形成了三條主線,一是以現代機械設計制造、電氣與自動線控制、電子裝備與嵌入式控制為技術核心的智能制造主線;二是以計算機和工業網絡、物聯網技術、軟件技術為核心技術的網絡基礎與信息技術主線;三是以汽車檢修實訓中心為基地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主線。
六、專業群特色
1.專業群行業背景深厚
烏海市是新興的工業城市,是沿黃經濟帶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烏海市周邊50公里半徑范圍內分布8個工業園區,其中5個園區隸屬于烏海市。園區有規模以上企業近300家,主要產業是氯堿化工和煤焦化工、煤炭生產與深加工、特色冶金及裝備制造,其中裝備制造、硅基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3%。從業人員約30余萬,每年新增用工約4-6千人,其中機電專業領域人才缺口近千人,這對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辦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專業群對接行業緊密
專業群與烏海市氯堿化工和煤焦化工、特色冶金及制品、煤炭生產及深加工、建材、裝備制造、汽車等行業三十余家企業建立了緊密、友好的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合作關系,從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合作、實訓基地建設、技改研發、產品開發和專利申報等多角度開展廣泛的合作,比如藍星玻璃有限責任公司是專業群電氣及自動化技術實習基地,內蒙古五湖泵業有限責任公司是機械制造實習基地,君正能源化工是自動控制、智能裝備實習基地。松散型合作企業近百家,主要承擔頂崗實習任務,每年根據專業方向選擇頂崗實習企業,校企共同制定實習方案,共同完成實習任務。
七、機遇與挑戰
(一)專業群建設擁有巨大的機遇
1. 隨著國家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能源重化工產業向原料基地就近、環境容量更大的西部地區轉移,烏海市依托“兩大基地”功能定位,新一輪的產業調整逐步拉開帷幕。在自治區呼包鄂協同發展、沿黃沿線經濟帶建設、“小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中,烏海市解決資源接續、要素補充、市場擴容等問題面臨新機遇。
2. 以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清潔能源技術、基因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正在改變著社會形態和產業分工。互聯網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推動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能源、原材料等傳統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在這一背景下,烏海市采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有效破解資源約束、產品低端、消耗較大、排放較多等問題,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
3. 智能控制技術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烏海及周邊地區產業以傳統產業居多,按照國家政策要求,目前面臨節能減排和環保的壓力巨大,特別是淘汰落后產能,提高單位土地面積上的GDP產值要求,對企業提高自動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智能制造成為烏海市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和驅動力。
4. 智能控制技術在企業提質增效方面作用巨大。無人工廠、智能工廠的出現在提高質量、效率、速度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產品質量提高的同時,成本在下降,個性化定制更能滿足大眾的個性化需求。
(二)專業群建設也面臨巨大的挑戰。
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 如何適應烏海地區制造業機電裝備更新換代、控制技術升級改造,推廣節能環保安全的綠色發展理念,緊密對接企業技術、人才、服務的需求,培養企業所需的掌握機、電、液、控制、計算機等多種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將是今后專業在產教融合、多元育人方面必須突破的瓶頸。
2. 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建設急需高水平、專業化的教學團隊,特別是團隊的研發、設計、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創新和實踐復合型、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構建雙師結構教學團隊仍面臨艱巨的挑戰。
智能控制技術教學、培訓、研發所需的技術平臺仍不健全,受制于空間、資金限制,技術研發推廣平臺還沒有建立,還不能滿足社會和企業對專業人才、技術、服務的需求。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