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色動能”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 ——打造高質量就業“一核雙驅三引”新模式
一、案例背景和概述
隨著高校畢業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生就業現狀呈現以下特點:一方面就業市場競爭大,求職者眾多,對口崗位無法滿足求職者,部分畢業生又不愿意向下兼容;另一方面本科生考研、考“公”比率飆升,就業周期延后至大四下學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探索高質量就業“一核雙驅三引”新模式 ,以“紅色動能”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將高校基層黨建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相結合,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是打開高質量就業大門的 “金鑰匙”。
二、案例分析與應對
(一)案例分析
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是基于社會發展視角,就業總量供需失衡問題日益凸顯。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和挑戰,具有基礎性或通用性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在就業市場供大于求,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出現了就業困難的局面;而企業對于掌握較高知識和技能的專用性人才也存在招聘困難。二是基于高等教育視角,職業規劃教育與就業心理指導相對滯后。多年來,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困難和問題,其中既有復雜的社會現實原因,也有其深刻的思想與理論根源。就業教育未能有效地從理論向實踐轉變,理念相對滯后,缺乏理論創新,教學內容陳舊,教學形式單一,就業指導服務不到位。三是基于學生視角,個人意識與社會責任沖突逐步顯現。“95后”或者“00后”們大多價值取向多元,使他們在擇業時更加關注該職業是否符合個人的興趣愛好,更加重視職業與自我價值的相關度,部分大學生有時不能理性地判斷和評價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優勢與不足,只是片面地強調興趣愛好和個體發展,缺乏相應的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四是基于家庭視角,家庭期望與就業現實間矛盾叢生難以調和。隨著研究生學歷、體制內offer成為求職“硬通貨”,“考研熱”“考公熱”不斷升溫,“二戰”“三戰”考研考公的人越來越多,在生存需求逐漸淡化的情況下,家長過度支持學生反復考編考公考研等“理想化”的就業道路,學生出現擇業價值觀偏離。
(二)解決思路和實施方法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信息工程與藝術設計學院以“高質量就業”為目標,堅持秉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理念,扎實推進“一核雙驅三引”就業工作新模式:“一核”即全員凝心聚力“強人才”;“雙驅”即關注內驅和外驅,全過程釋放就業市場“強勢能”;“三引”即思想引領、榜樣導引、特色引航,全方位促進學生就業“強服務”。
1.發動“紅色引擎”,強化內外雙驅,拓展就業渠道“燃起來”
穩住就業主渠道。將浙江水利水電學院黨委“紅色引擎”的組織優勢轉化成就業服務優勢,立足浙江省全方位縱深推進數字化改革以及打造“數智杭州”的需求,班子開展“百日攻堅·訪企拓崗”行動,主動對接海康威視、大華、利爾達科技等IT技術企業10余家,和企業深度探討當前形勢下,如何推進校企合作,實現企業用人需求的精準對接,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開辟就業新市場。與湖州南潯區、杭州錢塘區大創小鎮簽署校地合作戰略協議,引入校內招聘企業20余家,力促崗位多元供給,建立日常聯系互訪機制,拓展就業空間,建立用人單位需求臺賬,找準學校與地方合作切入點,實現互惠共贏、共同發展。
2.傳承“紅色基因”,聚焦思想引領,重塑就業觀念“卷起來”
畫好就業“同心圓 ”。以“我為師生辦實事”為契機,組織教工黨員走訪結對寢室百余次詳細了解畢業生就業狀態和就業意愿,基于當前畢業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就業目標不明確、就業技能缺乏、就業心理準備不足等問題進行正向引導,普及就業政策,端正就業觀念。繪好就業“晴雨表”。實現“48H”動態更新,把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的應屆畢業生作為重點幫扶對象,“一生一策”推進477名學生就業。幫助畢業生堅定理想信念,將個人就業與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相聯系,讓“躺平”的畢業生站起來。
3.激活“紅色細胞”,關注榜樣導引,幫扶困難學生“動起來”
爭當就業“先鋒隊”。黨員是黨組織的“紅色細胞”,讓黨旗在就業一線高高飄揚,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在就業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和表率作用。信息工程與藝術設計學院2022屆87名畢業生黨員考研率達65%,就業率已達99%,西部計劃、士兵計劃申報4人,引導將個人發展主動融入國家發展,要帶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做好就業“宣傳員”。開展“研途有你”“職場幫幫團”“云端職場小百科”等10余場活動,熟悉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 并為應屆畢業生細致解讀“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特崗教師、援藏援疆計劃和參軍入伍等政策,引導學生認清就業形勢,調整就業預期,穩定就業心態。
4.打造“紅色堡壘”,賦能特色引航,推動就業質量“高起來”
助力學生邁好“第一步”。以黨支部為“紅色堡壘”,將黨性教育、立德樹人與專業指導有機融合,邀請優秀黨員教師在大學伊始做好學生職業認知引導,契合學校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定位,建立了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學業與就業相結合的就業創業指導教育體系,為未來四年“走得正、走得穩、走得順”夯實基礎。引導學生守牢“日常關”。依托各學科黨支部為平臺,落實“黨建結對計劃”,加強學生就業素質教育,提升學生就業的內在競爭力。重視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職業道德教育,聚焦學生勤于思索、善于開拓的創新意識培養,幫助學生在職業銜接上“走在前列”。
三、 案例反思與啟示
(一)杜絕“兩張皮”,發揮“黨建+”1+1>2效能是前提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推進黨建與就業深度融合,注入“紅色動能”,改善民生“壓艙石”,為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堅強政治保證。要充分發揮高校黨建在育人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促進多元主體協同,完善育人機制,形成育人合力。做到黨建引領、全員行動、黨員沖鋒,將“紅色動能”注入就業工作,實現互融互通賦能增效,為學生高質量就業創業提供“全員化、全程化、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二)守牢“生命線”,助推就業工作“以生為本”是基礎
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組織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出發點,要深入學生中去,千方百計地助力學生就業,守住高校“生命線”。要準確研判畢業生就業形勢,既要堅定信心,又要認清形勢。既做好“強信心”的思想引領工作,又要冷靜客觀地認清形勢,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與學生開展談心談話,開展生活情況和心理狀態排查,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活動,盡可能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服務,及時解決學生的困難與困惑,想方設法為學生就業指方向、謀出路。
(三)力求“快準暖 ”,破解就業困難“對癥下藥”是關鍵
引導學生要客觀看待個人條件和社會需求,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和工作崗位,黨組織要“望聞問切”精準施策,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向畢業生傳遞紅色溫暖與力量。后疫情時代,學生面對的就業環境不同,就業心理和需求與疫情前變化大,通過摸清畢業生的就業需求“脈象”,“一生一策”就業意向引導與糾偏,找到畢業生就業的真實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就業渠道,讓每一名畢業生都能盡早找到滿意的工作。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浙江水利水電學院信息工程與藝術設計學院會堅持不懈以“紅色動能”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打造高質量就業“一核雙驅三引”新模式, 抓好頂層設計,建好長效機制,辦好實事好事,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千方百計做實做細畢業生就業工作,精心護航畢業生高質量就業之路。
(轉自高校輔導員在線 作者: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鄭樂)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