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內蒙古自治區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盟市教育(教體)局,各高等院校:
????現將《內蒙古自治區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
????????????????????
????????????????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
??????????????? ?2024年10月9日?
?
?
內蒙古自治區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實施方案
?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按照《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到2027年,學生常態化全員藝術展演展示機制基本建立,各級各類學校美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美育通識課程、公共藝術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師范專業開設美育課程實現全覆蓋;跨學科、跨專業美育優秀成果得到整合推廣;師資培養渠道得到拓寬;面向人人的一體化家、校、社美育協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再用3到5年時間,優質均衡的美育更加普及,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普遍提高,教師美育素養顯著提升,學校美育工作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美育氛圍更加濃厚。通過持續努力,推動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北疆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美育教學改革深化行動
1.開齊開足美育課。義務教育階段各學校嚴格按照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一至四年級每周4課時,五至六年級每周3課時,七至九年級每周2課時”藝術課程設置要求執行,學校積極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藝術選修課程和課后服務,幫助學生通過在校學習掌握1—2項藝術專項特長;高中階段音樂、美術各開設三學期,每周1課時,共計6個學分;高校本、專科學生須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鼓勵將藝術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
2.推動美育課程體系一體化建設。構建小學階段興趣化、初中階段多樣化、高中階段專項化、大學階段通識化的大中小學一體化美育課程體系。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融入書法、舞蹈、戲劇、影視、數字媒體等內容;高等教育階段融通文史哲及理工類學科。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融合,挖掘各學科蘊含的美育價值與功能。強化美育實踐與第二課堂有效結合,以藝術課程和實踐活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3.深化美育課程改革。以學校美育教學與實踐促進中小學核心素養培育。推動高校公共藝術課程2學分(必修)+N學分(選修)課程設置及學分質量水平評估,出臺高校美育課程評估指標。遴選征集各級各類跨學科、跨專業的美育教學、教研、教改優秀案例,推動成果轉化,形成各學科美育創新發展新形態。
(二)教師美育素養提升行動
4.完善美育教研體系構建。各盟市、旗縣(市、區)至少配備1名藝術專職教研員,負責指導區域學校做好美育教研工作。依托自治區學校美育教學與實踐指導委員會專家智庫的引領、帶動和輻射功能,推動各級藝術類教師和教研員的美育素養、教研與實踐能力提升。支持優秀美育教師精品課程直播、展播。每年遴選一批美育優秀案例,強化美育科研項目成果培育與推廣。
5.加強藝術學科教師隊伍能力建設。推動美育名師跨學段、跨學科、跨區域一體化交流研修。鼓勵文藝工作者、非遺傳承人及藝術專業大學生兼任美育教師,補充師資力量的不足。定期舉辦美育教師技能大賽、課堂教學展示以及基本功展示等活動。發揮自治區美育名師工作室的培育、輻射作用,培養一批美育名家名師和美育骨干教師。
6.推進教育工作者美育素養提升。強化教育行政干部、學校領導和教師對美育育人功能的認識,定期將美育政策解讀納入培訓內容,促進全員美育素養整體提升。抓好教師源頭培養,將美育課程納入師范類專業人文素養課程。推動在職教師構建形成“學科教育+美育”的教學理念,將美育素養有關內容納入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必修內容。
(三)藝術實踐活動普及行動
7.健全大中小學一體化藝術展演機制。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態化學校藝術展演機制,廣泛開展班級、年級、院系、校級等藝術實踐活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每年舉辦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構建大中小學縱向貫通、各級各類展演橫向銜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體化學生藝術展演機制,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大中小學藝術展演活動,持續開展“青春集結 唱響北疆”校園歌手大賽等系列品牌藝術實踐活動,對取得佳績的學校和個人予以獎勵,不斷擴大活動覆蓋面、提高參與度和展示水平。
8.擴大高雅藝術進校園影響力。推動國際、省際、盟市間及高校間美育活動交流展示。持續推進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優秀地方藝術院團深入學校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加強學校高水平藝術團建設,推選高質量優秀學生藝術團、劇目、作品參與國內、國際交流、展演展示活動,讓更多學生參與和感受身邊的高雅文化藝術。
(四)校園美育文化營造行動
9.營造良好校園美育文化氛圍。拓展學校廊道、廣場、櫥窗、花園等空間,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到美的浸潤。加強校園藝術實踐工作坊建設。各級各類學校要組建廣泛參與、特色鮮明的校園品牌學生藝術社團,積極推進“大學生烏蘭牧騎”等藝術實踐社團活動的普及和宣傳,實現“校校有社團,人人都參與”的育人局面,讓學生通過社團活動感受藝術之美,引領帶動各級各類學校營造格調高雅、崇真尚美、充滿朝氣的校園文化。
10.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中的美育資源,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融入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和體驗。積極培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基地,推出一批典型案例,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鼓勵各地各校結合實際,深度挖掘本地區、校內外資源,積極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課程和實踐活動,鼓勵支持學生社團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培養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意識。
(五)美育評價機制優化行動
11.推進中小學藝術評價改革。健全藝術評價制度,充分發揮評價導向作用,重在關注學生個體成長,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積極推進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工作,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將測評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充分發揮美育評價的導向作用。
12.完善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評估機制。落實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強化審美素養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與評價。出臺自治區高校美育工作評估量化指標體系,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開設情況進行調研、督導和考評。
13.完善美育教師評價機制。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美育教師的第一標準,將教學質量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將育人成效作為評價的檢驗結果,開展藝術學科教師素質與能力監測。優化并完善藝術教師績效工資、考核評價機制和職稱評聘標準,確保美育教師在職務職稱晉升、教學科研成果評定等方面與其他學科教師享受同等待遇。將美育教師承擔學校安排的藝術社團指導、課外活動、課后服務和走教支教計入工作量。根據教研工作性質和特點完善美育教研員評價辦法。
(六)鄉村美育提質發展行動
14.探索建立美育教師共享機制。探索自治區指導、盟市統籌、旗縣(市、區)區域內優秀美育教師流動授課或兼職的工作機制,推進美育資源共享。依托“京蒙教育協作”機制,開展旗縣(市、區)、鄉村學校美育教師專項幫扶培訓,鼓勵開展對鄉村學校各學科在職教師的美育培訓,培養能夠承擔美育教學與活動指導的兼職美育教師。定期開展教學實踐交流活動,提升鄉村學校美育教學實踐水平。
15.推進高校美育幫扶行動。建立區內外高校與盟市旗縣(市、區)、鄉村中小學“手拉手、結對子”交流和幫扶機制。組建內蒙古美育浸潤講師團,讓更多高校師生走進旗縣(市、區)和鄉村學校,在美育課程教學、教師隊伍建設、藝術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統籌幫扶,提供持續穩定的定向精準輻射和志愿服務,助力鄉村學校美育發展。
(七)美育智慧教育賦能行動
16.智慧教育賦能美育。以數字技術賦能學校美育,實現活化教學內容、豐富藝術體驗、創新教學方式。依托國家和自治區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開發美育教學、展演展示、互動體驗等優質美育數字教育資源。擴大優秀美育實踐活動、優質課堂教學、美育精品微課(慕課)等優質在線資源共建共享,補充美育資源薄弱地區短板。
17.搭建面向全體的美育在線平臺。充分發揮藝術門類具有展演賽評等實踐類的學科特點,開設云端舞臺、名師課堂等欄目,開展網絡評選、師生互動等活動,增容藝術門類,加快傳播速度,提高各類活動頻次、數量和穿透力。同時結合線下優化發展常態化的學校師生美育展演賽評體系,不斷加大社會化、市場化、品牌化、平臺化程度,從而形成我區美育文化品牌,打造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形態美育機制。
(八)美育資源整合行動
18.統籌整合社會美育資源。整合自治區校園內外的社會力量,聯合區外學校優質美育資源,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促進學校美育提質。鼓勵學校聯動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廳、劇院、非遺傳承基地等公共文藝場館和文藝院團,滿足學生開展美育教學和實踐的多樣化需求。支持并完善美育設施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與地方中小學共建共享美育資源庫,利用高校優質實訓實踐設備,搭建大中小學美育浸潤一體化協同發展平臺。
19.發展校園內外資源共享機制。高校要建立美育中心,盟市成立美育教學與實踐指導委員會,指導面向全體學生的美育實踐教學。統籌社會力量,推動美育協同創新,組建各級美育校外教學實踐聯盟或聯合會,建設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協同、校地協同創新培養模式,逐步完善高校與文化宣傳部門、文藝團體、中小學校等協同育人機制。
三、組織實施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要把美育浸潤行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并將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學校教學工作評估指標體系中,整體規劃、全面推進,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抓好落實工作。要結合實際加強美育浸潤師資隊伍建設,補充藝術類專業師資,配齊教研員,分類完善美育教師參與浸潤行動工作的考核評價辦法。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