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關注】李粒:從城市“書生”到鄉村“農夫”
李粒幫助當地居民播種水稻。
(正北方網訊)由大興安嶺西麓源源流出,218公里的歸流河在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滋養出一方盛產稻米的秀麗村莊——湖南村。相隔近2000公里,在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工作的李粒從未想到,自己有一天竟會成為湖南村原生態稻米的“代言人”,和這里的父老鄉親一起種水稻、賣稻米,振興產業發展,扎根在希望的田野。
初夏時節的歸流河畔,農民辛勤勞作,插秧機穿梭往復,很快為水田披上一襲綠色的新裝,勾織出一幅塞上江南的美麗圖景。
別看只在村里工作了一年,李粒不僅能把秧苗傳遞得飛快,開起插秧機來也有模有樣。
“他就住在村里,從春天建大棚育苗就和我們在一起,天氣降溫時一塊兒點爐子給秧苗供暖,插秧時一干就是一天,學得快、干得多,咋能不熟呢!”湖南村旭光合作社負責人邵永巖在電話里說,這個“外鄉人”來到村里后,實打實地幫助大家伙兒致富,睡土炕、吃農家飯、下田地,用實際行動和村民“打成一片”。
李粒,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副處長,也是烏海唯一一名派駐外地的扶貧干部。2019年7月,李粒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經學院推薦,按照自治區黨委的安排,離開孩子、妻子和年邁的父母,遠赴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湖南村開展扶貧工作。
作為一個城市里長大的“70后”,從事的又是“溫文爾雅”的教育工作,李粒之前幾乎從未有在農村生活的經歷。“到陌生的鄉村能否適應”“扶貧工作怎么開展”“能不能和當地百姓溝通交流”……剛接到任務,他心里不免會有一些彷徨。
可到村里之后,李粒反而顧不得再思考這些瑣事,他一家一家摸情況,一戶一戶問困難,僅用了不到一百天時間就走訪了440余戶村民,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他住在村委會,隨時隨地與駐村工作隊成員及村委會班子深入溝通交流,協助解決村民大情小事,很快便融入村集體。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得知當地有種水稻的傳統后,李粒即刻以推動稻米產業發展為扶貧工作切入點,為村民開拓思路、出謀劃策,并主動參與到稻米種植生產勞作中,一樣一樣地學起了農活兒,讓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莊稼漢”。
按照村民以往的習慣,湖南村種植的水稻在收割后就以每公斤2元多的低廉價格被各地企業收購,農戶收入微薄,除去成本,基本見不到什么利益。了解情況后,李粒鼓勵村民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到自產自銷,將利潤最大化,增加收入。他為當地稻米設計品牌logo和包裝袋,還想方設法聯絡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黑龍江等多地的銷路,一時間,通過電話及上門訂購稻米的人多了,湖南村綠色稻米的名氣也越傳越大。
“在祖國的北疆亮麗風景線上,在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有個盛產稻米的村莊——湖南村,它位于北緯46度的大興安嶺南麓生態圈,是世界上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帶,這里產的‘長粒香九號’稻米纖長飽滿、質感細膩、晶瑩剔透,熟后顆粒分明、潔白油亮、松軟清香,是真正的原生態無污染稻米,堪稱米中精品。”李粒總是這樣向別人推薦湖南村的稻米。而從稻谷到稻米,村民獲得的利潤是過去的二至三倍。
如今,湖南村的稻米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年產近75萬公斤稻谷,脫殼后有近45萬公斤優質稻米。由9位村民牽頭組織成立的旭光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部分村民的1200畝良田,形成“合作社+農戶”的稻米生產模式。在李粒的帶動下,湖南村2019年的稻米均包裝成10公斤的真空塑料袋,發往各訂購地,進入千家萬戶。
受疫情影響,稻米年后沒有銷完,李粒早早便趕回湖南村,和大家一起為今年的發展想辦法。李粒的妻子是我市衛健系統的一名工作人員,每天奮戰在抗疫情前線,只能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里。
“今年情況特殊,妻子常常要忙到夜里一兩點。要說對家人不愧疚那是假的,如果我在烏海,至少每天還能給他們整口熱乎飯。”這個一米八六的漢子話語中混雜著哽咽的聲音,可想著未竟的事業,想著信任他的村民,前行的腳步卻從未遲疑。
在村里的日子是沒有周末的,不是在村民家做調查工作,就是在田間地頭與村民一起勞作。扶貧工作近一年來,村里誰家有什么困難,誰家有多少畝地,誰家有多少頭牲畜,誰家年收入多少……李粒都詳細地記在本上、裝在心里。他顧不得因潮濕過敏滿頭滿臉長出的紅疹,不介懷沒有自來水給生活帶來的不便,心中始終盛滿了溫暖——那是一場暴雪過后,村民專程趕來給他遞上的熱乎乎的粘豆包、是每一次村民招呼他“來家吃飯”的熱絡話、更是村民收獲幸福生活時洋溢著的笑臉……
“今年眼看就過了一半,種稻米是主要的,還計劃著幫村民擴大養殖規模,借助村民自家林地,發展綠色養殖產業,帶動林下經濟,將零散種養殖戶聯合起來,統一銷售渠道,擴展銷售范圍……”李粒眼中,“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風雨兼程”,扶貧在湖南村,他將始終堅持在路上。 (顏慧)
用戶登錄